武王率军在进驻朝歌后,立刻采取措施稳定政治局势。他下令释放被纣王无故囚禁的平民与奴隶,收拢民心。同时,还在朝歌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宣告周王朝的建立。然而国家体制该如何构建的难题也跃然纸上,继续实行夏商两代的“服”肯定不可行,暴露的问题太过严重,稍有不慎便有灭国之危,那把不信任的诸侯换成自己的人不就好了吗?但是这让跟你打天下的人怎么想,合着老子累死累活连个毛都没捞着?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安抚之前的有功贵族,不然冷不丁地冒出个叛乱,国家还怎么治理?于是分封制应运而生,分封制的主要思想便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诸侯、功臣、之前的贵族,让这些授封的人管理自己的封地,给予极大地自主权,还允许世袭,但征召时要听周天子的命令,从而达到封邦建国,护佑天子的政治目标。除此之外,周朝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和以尊卑观念为核心的礼乐制,稳定等级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些制度实质上都是建立在周王室拥有绝对实力的基础上,一旦周天子的政治威信受损,便会引发国内大动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狼群内部往往存在一名狼王发号施令,但只要老狼王流露出一点点的力不从心,年轻雄狼就会想着取而代之,将老狼王杀死或者驱逐。
公元前1043年,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尚三人辅政,延续文王和武王的治国理念。在其执政期间先后平定三监之乱和武庚叛乱,营建东都洛邑,对商朝遗民重新分封,并与其子周康王造就了“成康之治”,但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周朝的“封邦建国”与夏商两代的“服”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没有实现对地方“侯畿”的有效管理,在昭、穆、共、懿、孝、夷、厉、共和行政、宣、幽十个执政阶段中,虽然在穆王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顶峰,但大体上呈衰落态势。尤其在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和周幽王时期的“烽火戏诸侯”导致周王室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以至于犬戎攻占镐京之时没有诸侯起兵相助,最终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注:依据当前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境内并没有周朝时期的烽火台遗址,而且在《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周幽王派人敲击碉堡上的军鼓来传递军情,所以编者认为“烽火戏诸侯”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晋、郑、秦等诸侯国的支持下东迁洛邑,长达五百一十四年的东周时代开始。但靠着诸侯才能复国的天子还能有什么威信呢?所以这时的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与此同时,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崩溃,郑国在郑桓公、郑庄公的统治下实力大大增强,但周平王和周桓王对郑国权力的过度膨胀感到不满,于是借用虢公忌父、虢公林父的势力牵制郑国(假道伐虢的虢便是此国),随后郑庄公拒绝朝见周桓王,并多次派兵收割“王畿”的小麦。公元前707年,周桓公联合陈、蔡、卫等诸侯,亲率王师讨伐郑国,双方在繻葛展开激战。郑国军队采用新型战阵“鱼丽”大败周军和诸侯国的军队,郑国将领祝聃在战斗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这一事件使得周天子威严扫地,华夏正式进入“礼崩乐坏”的诸侯乱战局面。
在强国兼并弱国、大国吞并小国的过程中,产生了著名的“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宋襄公子兹父、秦穆公嬴任好、楚庄王熊侣。(本书中“春秋五霸”选自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一书,以当时诸侯的政治影响力为主要参照依据)